日本战后美术 – 住友文彦SUMITOMO Fumihiko

Wednesday, October 31st, 2007 (Posted 16 years, 5 months ago)

*此文章发表在《青年视觉》杂志2007年10月刊上
这是我翻译的一片日本策展人-住友文彦先生的文章。他是这次’美丽新世界-日本当代视觉文化‘展览的策展人之一。这也是我们邀请他写这片文章的缘由。*

我想很多人都不得不开始承认亚洲美术正在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但是实际上,很多人在去了解西洋美术之前还对自己邻国的艺术知之甚少。哪怕只是填补这个认识上的隔阂,我希望可以在下面一气呵成的简短文稿中,概观日本的现代美术的发展流程。在这里,我暂且把引导日本战后美术史从“价值观的变迁”引向“多样化境界”的两种原动力假称为「文化的混淆性」,「私人的个人主义」。

文化的混淆性

日本在亚洲诸国中很早便向西方文化迈进,也有很多艺术家曾在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间的矛盾中挣扎过。最初,19世纪末,展览会制度和学术主义从西方传入,那曾是一个有了上述条件就可洋洋得意地宣称其为近代国家(社会)的时代。最终,很多人意识到那种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和交换体系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之间实际上背道而驰的。有的人困扰不堪,有的则反之把它作为武器。从1910年代开始到20年代的‘现代主义’非常重视人的内在,接受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强调自我表现这一时期,就出现了这样的困扰。到了19世纪60年代,一个追赶世界美术的高速发展期随之而来,这种由两种文化并驻带来的困扰,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到了1990年后,日本出现了想要完全摆脱这种双重文化重叠情况的一代艺术家。也许,像这样的历史变迁,今天同样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能看到。

在这样的历史变迁中,60年代是个值得纪录和回顾的时期。这时的日本,正直经济飞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东京在1964年举办了奥运会,大阪则在1970年承办了世界博览会。社会发展前景的美好和光明在每个人的心中蔓延,没有人愿意去正视任何社会中的不利因素,任何事情都以经济发展为优先。在美术界,人们在50年代时所拥有的对于欧美艺术的自卑感,在这个时期逐渐得到实验性表现的尝试,从而也树立了可以与西方艺术界抗衡的自信心。 从这个时候起,荒川修作、河原温、草間弥生、小野洋子等很多艺术家赴美,例如很多艺术家在当时还参加了像Fluxus*这样的艺术运动。

* Fluxus (拉丁语) 本义为流动和变化。是60年代美国艺术运动里的一支,与波谱艺术和新达达主义齐名。由超过美,日,德等10个国家的艺术家参加。由设计师,音乐人等以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艺术家组成,他们希望通过混合这些艺术表现手法来尝试使艺术创新.* (译者注解)

但是, 这个阶段的日本艺术界还没有确立自己的制度,美术馆的收藏量和展览的专业水准还很底。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承认一些被称做地下文化的作品,大量的在美术馆和艺术中心等一些公共场所得到展示。原本只为一少部分人所认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被大多数人所接触和欣赏。同一时期,在西方社会被称之为High Art(上层艺术)这样的概念,可以说在日本的美术体系中是不存在的。上世纪60年代,影像,音乐,舞台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混杂交融,黑皮士或subculture(非主流文化)的介入也使这样的文化混淆性增强。

到了70年代,日本社会乃至艺术家们已经渐渐从自卑感中走出来,他们开始在摸索中创造独立的文化和艺术形式。‘物派’(monoha) – 一种在当时用原始木材和石材创作装置作品的运动,也是在这个时期得到广泛传播的。同时,日本各地的一些城市开始大量开设美术馆,这个举措使当时海外的现代艺术作品被介绍到日本本土。 从这个阶段开始,Fine Art (纯艺术) 已与其他艺术类别区别开来,换句话说,艺术已经成为了专门领域里的一门学科。

但是,具有强烈混淆性的艺术现状并没有消失。这是因为非主流文化,音乐和戏剧等周边文化仍一直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任凭经济飞速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感同身受这样的变化。很多人认为,由于这种急速的社会变化,使漫画这个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有了一定的观众群。对于在价值等级中存在的西方美术规范下的艺术,不可否认的是漫画和动画是更贴近生活和原于生活的,经济成长和在国际上自信心的增强,并不能够说明所有人都会鉴赏所谓的艺术。这些处于边缘,即将逝去的事物反而逐步得到了魅力的展现。 一些想像地球以外生物和唤起对于未来的想像力的作品随即出现,例如,「銀河鉄道999」、「MOBILE SUIT GUNDAM」、「AKIRA」等。同时,少女漫画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它注重细节,对于弱小给于肯定。所有这些都从社会中的既成概念,道德差别等等繁多的制约中脱离出来,并自由的章显出其魅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也影响了很多消除性别差距,形成自由表现风格的时装设计师的出现。结果,在80年代泡沫经济下动摇了的巨额财富中,边缘文化起到的作用和功绩在同一领域的实践中要远大于纯艺术。

「私的個人主義」

1990年以后的日本,迎来了社会经济的不景气,同时巫术和大地震所带来的不安感也渐渐袭来。为了避免过度的社会压力和不安感,很多人倾向于把自己封闭在幻想世界里。原因是人们很容易受到电视,杂志等等大众媒体传播的影响和诱导,并且可以看出一种讽刺性质的心理。不管怎样,在高度的资本化和传媒化社会仍在持续上升的同时,却引发了一种倾向于自我封闭下的‘强调自我’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种与成年人相比更强调孩童气在社会中的作用的见解。比如村上隆;奈良美智;会田誠等作家的作品都受到青睐,这样的一个趋势也在社会中逐渐形成。由此出现了一种不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却以孩子式的‘独自玩耍’形式;以从自己身边的事物或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开始,表达思想和创作的倾向。这样使人们脱离了与整体社会价值观的距离,这种强调自我感官的东西与西方近代个人主义所信仰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的主体其实不是主体,反而是渐渐向周围扩散的弱势群体,就像我在前边叙述过的一样,这样的主体强调的是消除性别区别。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Dumb Type*’ 脱影而出。他们创造了进入90年代的艺术新气象。他们之间没有确立主导者,而是在多种艺术形式综合的基础上发表很多优秀的行为艺术作品。从尝试在艺术作品中运用高科技手段以增加城市感的作品,到反映现实社会中的差别和偏见,这样一系列的形成自由且含有强烈艺术语言的作品对后来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们都影响颇深。

*Dumb Type, 1984 以京都市立艺术大学学生为中心成立。他们活跃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和艺术中心,是开拓新艺术领域的杰出艺术群体的代表。他们当中有来自影像,纯艺术,音乐,设计,建筑,舞蹈等多个领域的成员,他们在一起制作创作计划;演出,装置作品,出版印刷物,制作CD等。近年来,他们多在海外活动和创作。多重视人性与高科技的平衡,并在这一领域开展活动。*(译者注解)

很多人认为,艺术作品的变化能够反映其生存的前景和变化的巨大价值观。 拉开距离来看社会,一种捕捉世界和自己的真情实感间不一致的作品渐渐淡出。人们开始注重和强调一种在个人想像力中发现世界的倾向。很难说这是一种逃避还是一种创新。

我是即将在北京和广州举行的‘美丽新世界’这个展览的的策划人之一。这次展览即介绍日本的艺术现状,更重视日本90年代后出现的社会变化。选择作品的标准和展览的构成,既表明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状况, 也表明日本社会所经历的20世纪后半期这个时代的特征。这一切也许和中国当代艺术兴起的过程有相似之处,我们希望更多的观众可以来观看这次展览。

撰稿:住友文彦
翻译:李诗

Leave a Reply